对于毕业生来说,毕业季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毕业论文,而完成毕业论文的种种流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论文查重,也就是检测一篇论文中与其他论文重复的文字占文章总字数的比例。然而,这一本应没有争议的量化指标却因各个查重技术软件有着不同的标准,且不同的检测方式得出的结果相差甚远,而让不少大学生摸不着头脑。而在论文查重的背后,学生的刚需甚至催生了“降重”“代写”等服务。原本促进原创论文发展的技术却被一些学生和网络店铺变成了借助文字游戏掩饰抄袭的辅助工具。论文查重为何“困难重重”?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高校都对毕业论文的重复率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在提交论文时,学院会组织一次集体的论文查重,当重复率超过学校规定的比例,则会要求学生修改,而在第二次最终的论文查重中,仍不合格的学生则面临着取消答辩机会、延期毕业等结局。 在学术领域不端现象层出不穷的今天,严格要求大学生的论文是正确的。但是,当大学生走入“唯重复率至上”的误区,书写论文就变成了一场躲避重复率的文字游戏。一方面,查重工具成为学生借助文字游戏掩饰抄袭的辅助工具;另一方面,查重工具对于较长的专业术语无法甄别,甚至无法区别抄袭还是引用的情况,则破坏了学生们的创新活力。
在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晓程看来,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应更加重视观点的独创性,不要把目光局限在重复率这一指标中。“通过前期研究方法的引用、研究资料的甄别、研究文献的阅读、写作方法的要求,论文会自然而然降了重”。 “查重目的在于规避学术不端,但在一定层面,还是有失公允。”刘晓程以古文献研究为例,他表示,这一类人文学科的论文转引其他著作的原话较多,无形之中会使论文的查重率畸高。
因此,在他看来,查重率不应成为决定论文质量以及学生是否参加答辩的前提条件。 “过分强调数字,只能带来‘一刀切’的处理方式,让学术审核变得更加机械,也让利益牵扯变得更加复杂。”针对当前的现象,刘晓程建议,将论文评判权力交予学位委员会。“哪怕查重率超过50%,也该给学生申诉的机会。让人代替机器,作出更为合理的评判”。
而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看来,论文重复率仍是目前一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可以有适量的规范引文,但绝对不能抄袭。”他认为,当前学位授予,仍不能欠缺技术论文查重。“技术层面过不了,就不该进入下一环节”。 “写到别人未写处,写到别人无处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章整体的独创性,使论文各个环节内化为自己的本事。”储朝晖说。